
?
中國飲食發展至今,不論是大鍋亂燉的東北菜,還是紅辣透亮的四川菜,再到精雕細琢的廣東菜,都離不開大量的鹽來調味。
人體內的鈉60%來自食鹽,余下的40%來源于食物。然而,2010年一項調查顯示,若把食物中的鈉折算成食鹽量,加上每日直接攝入的食鹽,我國城市居民每日食鹽量高達13.5克。2012年的一項涉及全國75個大中城市、31140人參與的膳食調查顯示,以《中國膳食指南》中每人每日食鹽6克的推薦攝入量標準計算,還有58.2%的居民食鹽量偏高。2013年8月,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,超過六成的中國居民食鹽攝入量超標。
口味太重,身體遭殃
現代醫學證明,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化合物,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需品。鹽中所含的氯、鈉、鉀等成分,對人體肌肉、神經、心臟等器官,以及消化、血壓、激素分泌等功能有很大的影響。倘若缺鹽,將引起肌肉痙攣、頭痛、惡心、腹瀉、全身懶散、心律不齊等癥狀,嚴重的話還會因心臟衰竭而死亡。
然而,正所謂物極必反。鹽攝入過多也會影響身體健康,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高血壓。由于人的體液滲透壓是恒定的,因此,每攝入1克食鹽,就需要多出111克水與之配比,形成“生理鹽水”的滲透壓,儲存在組織中。這會導致血管中的水分增加,血管壁所受壓力隨之增大,誘發高血壓。我國居民飲食方式和西方差別很大,主要表現為高鹽和低鉀,特別是北方人、老年人飲食中含鹽量高,鹽負荷高,高血壓發生率也隨之升高,而且多是容量性高血壓,低腎素水平的高血壓。
美國心臟協會(AHA)在2013年“流行病與防治暨營養、體育活動與新陳代謝科學大會”上指出,2010年全球有2300萬例心臟病、中風和其他心腦血管相關疾病致死案例,可能與鈉鹽的過量攝入有關,占死于此類疾病案例的15%。在與過度攝入鈉鹽相關的心血管病死亡案例中,約100萬人是69歲之前死亡的,占案例總數的40%。
除了高血壓,吃鹽多還會導致下列疾?。貉獕焊?,肝腎血流量少,使得肝腎承受的代謝壓力增大,損害其正常功能;鹽吃得多還會減少唾液分泌,使口腔內溶菌酶減少,難以抵抗病毒感染;腌菜中所含亞硝酸鹽在胃酸和細菌作用下會轉變為亞硝胺,易致胃癌;體內鈉離子增加會導致面部細胞失水,增加皺紋;人體每排泄1克鈉,會耗損約26毫克鈣,因此吃鹽多還容易導致骨質疏松。
后放鹽、少放鹽、不放鹽
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、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戴瑞什·穆扎法里恩曾指出,像中國和日本這些亞洲國家,大多數鈉鹽來自于烹飪時所使用的醬油和食鹽。她建議,將食鹽和醬油使用量都減少一半,在一到兩周之內就會習慣新口味,同時還會發現食物的味道更好了。
另外,還需注意以下幾點:首先,飯店的菜一般比家里的菜更咸一些,因此,減少在外就餐能讓“重口味”回歸清淡,逐漸習慣成自然。其次,做菜放鹽別憑手感,一個啤酒瓶蓋去掉膠墊,裝滿鹽就正好是6克的量,每人每天吃鹽的總量要保持這一瓶蓋的量。其次,應避免吃含鹽多的加工食品,如火腿、午餐肉、醬菜等;最后,炒菜時采用“后放鹽、少放鹽、不放鹽”的辦法,多用醋、植物調味品等調味。